近日,在鄄城縣引馬鎮(zhèn)張班莊村永松食品加工廠(以下簡稱永松食品)倉庫內,擺滿了散發(fā)著“薯香”的粉條,前來購買粉條的群眾絡繹不絕,伴隨著鍘刀發(fā)出的“嚓嚓”聲,一縷縷粉條被截成小段,裝入包裝袋中。
“俺們幾個是申河口村的,年年來這里買粉條,這是純紅薯粉條,又好吃又勁道,買一次吃多半年,明年接著買?!币晃毁徺I粉條的群眾笑著說。
紅薯粉條是張班莊村的傳統特色名產,相傳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。永松食品負責人張永松告訴記者:“聽老一輩人講,在明朝洪武年間,我們的祖先張班帶著‘漏’粉條的工具遷移而來,并靠著‘漏’粉條的手藝安居此地,‘漏’粉條的老手藝也就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下來?!?/p>
在張永松的記憶里,每到寒冬,村里的群眾就開始忙活起來,那時候,家家戶戶都要“漏”粉條,整個冬天,村莊上空都飄蕩著粉條香。張永松從記事起就看著家人“漏”粉條,耳濡目染下,慢慢就學會了這門手藝。十八九歲時,他就能獨當一面,清洗地瓜、打粉、除塵、過濾……“漏”粉條的工藝樣樣精通。
“早前‘漏’粉條完全靠人工完成,一家人天不亮就開始干活,一天也就‘漏’百十斤,沒黑沒白忙上一冬天,一家人一年的生計就有了著落?!睆堄浪烧f。
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(fā)展,不少傳統技藝的處境在現代機械的沖擊下每況愈下,張班莊村的“漏”粉條也不例外。因為難以產生較高的經濟價值,張班莊村很多村民都不再“漏”粉條,而是尋求到了新的謀生手段,但張永松堅守了下來。這些年,在堅守“老手藝”的這條道路上,雖說不易,他也從未想過放棄。
張永松認為,堅守“老手藝”絕不是墨守成規(guī)、循規(guī)蹈矩,要創(chuàng)新方法,跟隨時代,才能不被淘汰。2021年,在張班莊村黨總支的幫助和支持下,張永松注冊成立了永松食品廠,使現代機械與傳統“老手藝”相結合,讓張班莊粉條重新煥發(fā)出了新的生機。
“我們廠有20多名工人,傳統工藝結合現代機械,一天能做出6000多斤粉條,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?!?張永松感嘆道,“雖說使用機械能增加粉條產量,可是祖輩留下來的傳統手藝我們也不能丟,兩者結合在一起才能做出口味純正的紅薯粉條?!?/p>
為了延長粉條制作周期,張永松又投資建設了冷庫,經過冷凍后粉條韌性增強,吃起來也更加勁道。更讓張永松引以為豪的是,張班莊村的粉條已被引馬鎮(zhèn)納入“引領味道”特色農產品共享品牌,有了政府支撐,讓他的發(fā)展底氣更足了。
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是促進農村產業(yè)發(fā)展的重要抓手,也是產業(yè)振興率先取得突破的關鍵一步。引馬鎮(zhèn)充分整合全鎮(zhèn)農產品優(yōu)勢資源,傾力打造引馬鎮(zhèn)農產品共享品牌“引領味道”,凡是引馬鎮(zhèn)轄區(qū)內生產的農產品,符合安全、綠色、優(yōu)質等質量要求的,均可免費申請使用“引領味道”共享品牌。
截至目前,引馬鎮(zhèn)已將鴻翔牧業(yè)斗雞蛋、土車劉鴿子蛋、呂莊葡萄、張班莊秋桃和粉條、郭樓村金銀花等綠色農產品納入“引領味道”特色農產品共享品牌范圍,進一步提升了引馬鎮(zhèn)農產品知名度、美譽度,提高了特色農產品競爭力。
記者 焦同帥 通訊員 劉永霞
版權聲明
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本文系作者授權發(fā)表,未經許可,不得轉載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campingreserve.com/xianquxinwen/19903.html